您好,欢迎您来到海南方能投资顾问有限公司_编制项目水土保持方案_可行性研究报告_资金申请报告
沈晓明主持召开省政府专题会议要求 努力解决琼州海峡运输“过海难、过海慢”问题

海南方能投资顾问有限公司_编制项目水土保持方案_可行性研究报告_资金申请报告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国际旅游岛专题
 
专题导读

海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7-2030年)

作者: 轶名 日期: 2018-01-25

                                           海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7-2030年)

第一章 规划总则

  第一条 规划范围和期限

  规划范围为海南省行政区域范围,其中陆地面积3.54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200多万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为2017年至2030年。近期为2017年至2020年,中期为2021年至2025年,远期为2026年至2030年。

  第二条 规划性质

  本规划是2017-2030年海南省旅游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制旅游业发展规划及各类专项旅游规划的总依据。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在进行旅游资源调查开发、市场推广营销、行业管理时,以及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在进行旅游开发建设、经营管理等相关活动时,均应参照本规划。

  第三条 规划原则

  依据海南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以均衡发展为目标,以品质发展为要求,以特色发展为突破,以产业富民为指引,明确“品牌引领,突出特色;规划统筹,全域联动;国际标准,精品塑造;兴旅富民,多产共融”的规划原则。

  品牌引领,突出特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本土特色为亮点,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实施品牌引领战略,深入挖掘热带气候、海洋海岛、热带雨林、民族民俗、历史文化等旅游资源,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多元产品体系,强化海南旅游核心吸引。

  规划统筹,全域联动。坚持“多规合一”规划理念,加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与相关规划的衔接,增强旅游规划的可落地性。以规划为引领,统筹空间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全域联动的旅游发展格局。

  国际标准,精品塑造。以国际旅游岛建设为契机,加快提升旅游企业的服务水平和设施,实现与国际标准全面接轨。坚持精品化、品质化发展原则,积极培育、建设一批优质旅游项目,提升旅游发展品质,推动海南旅游转型升级。

  兴旅富民,多产共融。大力发展旅游业,推进全省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扩容,强化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旅游业与美丽乡村、特色产业小镇的融合,实现旅游扶贫、旅游富民。

  第四条 规划依据

  本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2013年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5年修订)等国家及地方法律法规和条例,《旅游规划通则 GB/T 18971-2003》(2003年)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提升旅游产业发展质量与水平的若干意见》(琼府〔2016〕17号)等政策文件和相关规划。

  第二章 综合分析

  第五条 背景分析

  全球旅游新现象。旅游业持续稳定增长,旅游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热点和各国输出文化、展现软实力的重要方式。世界已进入“旅游时代”,旅游基本实现休闲化、大众化和社会化,成为人们的普遍生活方式和基本权利。空间上,全球旅游业发展重心逐步东移,形成欧洲、北美、东亚及太平洋地区“三足鼎立”的新格局。类型上,旅游市场细分发展,滨海旅游、文化旅游、乡村度假、邮轮游艇、低空飞行、养生养老等特色旅游产品层出不穷,休闲度假旅游成为全球旅游发展主流。

  中国旅游新趋势。近年来,国家颁布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国办发〔2013〕10号)、《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国家旅游局关于印发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的通知》(旅发〔2017〕79号)等政策文件,将我国旅游业发展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中国迎来了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期,全面激活全域旅游、特色小镇、精准扶贫、休闲农业、健康产业等发展热点。中国旅游正在加快步入产业创新期,地产、科技、金融等资本加快注入,在线旅游市场快速发展,“互联网+”领域不断创新,智慧旅游得到普及推广,促使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旅游业逐步成为创新型的现代智能化服务业。

  海南旅游新背景。海南迎来了国际旅游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国家战略和三沙设市、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个全域旅游创建省等重大机遇,南海旅游和海南岛中西部旅游成为新热点。同时,青山绿水、碧海蓝天为海南经济发展、旅游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环境保障。

  第六条 市场分析

  海南旅游市场向往度高,但受可进入性等因素影响,市场容量较为有限。市场总量方面,2016年海南接待国内外游客6023.59万人次,低于国内主要旅游省份。时间结构方面,海南旅游淡旺季明显,客流相对集中在12月、2月。空间结构方面,海口、三亚两极分化严重,2016年海口、三亚接待过夜游客数量为全省的49.49%;中西部旅游发展进程加快,但与东部差距仍在拉大。专项市场方面,冬季避寒旅游、森林生态旅游、婚庆旅游、古村落游、小镇旅游、自驾游等特色旅游市场走俏。

  海南国内市场持续增长但增速放缓,2016年接待过夜国内旅游者4902.32万人次,同比增长10.60%(低于2011年增速15%),国内旅游收入610.29亿元,同比增长15.60%(低于2011年增速27%)。海南客源市场的地域结构受距离因素影响较低,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较发达地区是海南旅游的主要客源地,占36.5%;东北地区游客则拥有最长的人均停留时间和最高的人均花费。此外,海南国内旅游市场还呈现“职业构成多样化、出行方式散客化、购物需求特色化”等趋势。将来海南省国内旅游市场策略应从数量增长为主向质效提升为主转变,目标市场应以中高端客群为主。

  海南省入境旅游市场呈增长趋势,2016年海南共接待过夜境外游客74.9万人次,同比上升23.1%。其中,接待俄罗斯游客为8.1万人次,成为海南最大入境客源地。2015年海南入境游客人均花费402美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7.75美元/人天)。海南入境旅游在继续稳固俄罗斯等传统客源市场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强化以台湾、新加坡为代表的近程入境市场,积极争取欧美高端市场。

  第七条 资源分析

  海南省旅游资源总量丰富,资源单体共有486处。种类相对齐全,涵盖8个主类、30个亚类、135个基本类型(占全国155种基本类型的87%)。其中:

  热带海岛特色的自然资源,在国内具有唯一性吸引。海南省拥有优良的滨海景观、沙滩质量、海水质量和空气质量,是中国唯一媲美国际的四季无冬旅游海岛,但其自然条件在全球看来并不罕见,与马尔代夫、夏威夷、巴厘岛等国际知名热带海岛相仿。

  民族文化代表的人文资源,成为海南参与国际竞争的灵魂所在。海南文化在国内影响力较弱,但从国际海岛发展经验来看,海南需要加强文化与旅游的结合,重点以黎苗文化为国际特色,带动海上丝路文化、时尚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流放文化、名人文化、红色文化、军垦文化、侨乡文化、宗教文化等融合发展。

  从空间上看,海南省拥有山地森林、台地、滨海、海洋等四大自然圈层,与历史民俗、渔家文化、南海文化、民族文化等人文资源组团叠加融合,形成多元发展潜力。

  第八条 现状分析

  旅游产业发展现状。海南在全国旅游发展中处于中等水平。2016年海南旅游总收入较2005年增长5.4倍,年均增长率约18.31%,低于全国旅游收入的年均增长率19.98%。海南国际化发展势头回升,2016年接待入境游客74.89万人次,同比增长23.09%,旅游外汇收入3.5亿美元,同比增长41.13%,增速创五年新高。旅游业经济带动能力提升空间较大,与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相融合,形成了旅游发展新亮点。旅游区域发展方面,东部地区旅游强势引领,中西部需依托生态优势和产业基础,推进旅游业升级发展,以反哺社会经济。旅游产业要素方面,旅游住宿基础较好,品质仍有提升空间;旅游购物优势突出,发展较为成熟;旅行社业初具规模,经济效益显著;旅游餐饮缺乏特色,品牌影响不足;旅游娱乐业态单一,缺乏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品牌和服务方面,依托滨海资源开发的旅游产品居多,产品多样性仍有待提升;品牌形象不突出,国际化营销缺乏;咨询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内外交通通达性不足,旅游服务设施尚未完善,智慧旅游发展水平较低。

  旅游产业发展分析。优势方面,海南享有生态环境、经济特区、国际旅游岛、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热带资源、博鳌亚洲论坛、海洋旅游、省域“多规合一”试点等八大优势。劣势方面,海南区域旅游发展不均衡,国际精品产品较少,服务品质较低,旅游产业带动不足。机遇方面,世界旅游蓬勃发展,亚太旅游兴起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海南旅游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除此之外,省政府出台了众多利好政策,为旅游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挑战方面,国际上高性价比旅游海岛不断发展,国内各省旅游发展迅速,给海南旅游发展带来多方竞争压力。

  第三章 发展定位

  第九条 指导思想

  发挥“生态环境、经济特区、国际旅游岛”三大优势,抢抓“一带一路、消费升级、创新发展”三大机遇,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总抓手,加快提升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走“旅游+”融合发展道路,确立打造世界一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总体定位。实施国际化、“旅游+”、陆海统筹、改革创新战略,实现“海南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国际旅游岛,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三大目标,真正把海南建设成为“全省人民的幸福家园、中华民族的四季花园、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助推“美好新海南”目标实现。

  第十条 战略定位

  近期以中国旅游业改革创新试验区、国际旅游岛建设、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建设为目标,中期以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为目标,远期将海南打造成世界一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第十一条 发展目标

  近期(2017—2020年):至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旅游岛。将海南打造成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试验区,创建全域旅游示范省。旅游服务设施、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与国际通行的旅游服务标准全面接轨;旅游国际知名度、美誉度有较大提高;旅游产业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在旅游综合管理、旅游投融资、旅游业发展引导、旅游公共服务、旅游市场监管等方面取得改革突破。到2020年,旅游总人数超过8000万人次,年均增长7.4%;接待入境游客超过120万人次,年均增长12.5%;旅游总收入超过1000亿元,年均增长10.4%。

  中期(2021—2025年):至2025年,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海洋旅游、康养旅游、文体旅游、会展旅游、乡村旅游、森林生态旅游、特色城镇旅游、购物旅游、产业旅游、专项旅游等10大旅游产品实现突破性发展;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海南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全面提升;旅游产业质量、效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25年,旅游总人数超过1.1亿人次,年均增长6.6%;入境旅游人数超过200万人次,年均增长10.8%;旅游总收入超过2000亿元,年均增长12.7%。

  远期(2026—2030年):至2030年,建成世界一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国际高端休闲度假旅游项目体系成熟;旅游产品体系全面升级;世界一流的旅游休闲环境和服务环境全面实现。到2030年,旅游总人数超过1.5亿人次,年均增长6.4%;入境旅游人数超过300万人次,年均增长8.4%;旅游总收入超过3000亿元,年均增长9.6%。

  第十二条 发展战略

  (一)国际化战略

  积极打造世界级的旅游景区、度假区和旅游综合体,提升旅游产品的国际化水平。加快提升旅游服务、旅游环境和旅游管理的国际化水平,构建“国际化、标准化、信息化”的旅游服务体系。强化海南国际市场营销,增强国际影响力。

  (二)“旅游+”战略

  推动旅游要素提档升级,提高旅游业发展水平。加快旅游业与热带高效农业、海洋渔业、互联网产业、文化体育业、医疗健康业、金融业等产业融合,延长产业链条,形成较为完备的旅游产业体系。

  (三)陆海统筹战略

  优先发展海澄文一体化综合经济圈和大三亚旅游经济圈,有序带动东部、西部国际化发展,稳步推动中部、三沙旅游崛起,逐步实现陆海资源综合开发、空间布局统筹优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旅游业发展格局。

  (四)改革创新战略

  积极推进旅游综合管理体制改革,争取在组织管理体制、旅游统计考核机制等方面实现突破。推进旅游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旅游发展基金和平台。加强人才培养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改革创新,进一步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第十三条 空间布局

  坚持“陆海统筹、生态优先、空间优化、重点引领”布局理念,构筑“两圈、四组团”旅游空间布局。

  (一)优先打造两圈

  海澄文一体化综合经济圈。包括海口、文昌、澄迈3市县。以推动建设海口国家级新区、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环南海旅游经济圈的重要战略支点、建设南海资源开发服务基地和海上救援基地、海南国际旅游岛全方位对外开放核心区为目标,以海口市为中心,积极推动“海澄文”经济一体化发展。近期借助琼州海峡经济带和北部湾城市群发展契机,发挥海口便捷交通和综合服务的优势,强化区域旅游合作,将其建成国际旅游岛综合服务中心和重要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国际性商务旅游和城市休闲旅游,辐射带动文昌、澄迈在旅游装备制造、低碳休闲旅游基地、热带高效休闲农业和休闲度假旅游、航天科技旅游等方面实现突破发展。中远期在“海澄文”区域范围内实现基础设施、旅游服务、生态环保等方面的一体化。

  大三亚旅游经济圈。包括三亚、乐东、陵水、保亭4市县。以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会客厅、创新型旅游特区、世界旅游精品区域、环南海经济圈中心区、南海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海洋经济国际合作示范区为目标,加快推进大三亚旅游经济圈转型升级。近期以三亚市为中心,规划统筹区域旅游土地、岸线、景区资源,带动乐东、陵水、保亭旅游发展,突出滨海度假、黎苗风情度假、雨林风情度假等特色,共同打造海南度假旅游和旅游新业态发展的龙头片区。中远期做好“陆海统筹、山海互动、蓝绿并进”,推进区域内旅游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保一体化,放大“大三亚”旅游品牌在区域发展中的影响和价值,致力将三亚打造成世界级滨海旅游城市。

  (二)着力发展东、西两组团

  东部康养旅游组团。包括琼海、万宁2市。近期发挥当地特色产业和旅游资源优势,加强两市在健康养生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线路设计方面的合作,重点发展商务会议旅游、国际医疗旅游、滨海体育旅游、美丽乡村旅游和低空旅游。借助举办博鳌亚洲论坛、中非合作论坛以及兴隆华侨旅游经济区机遇,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打造国际休闲外交旅游目的地。中远期大力深化旅游业与医疗健康产业、热带高效农业、海洋渔业、农产品加工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延伸。

  西部山海旅游组团。包括儋州、东方、临高、昌江4市县。近期着力建设以海花岛旅游度假区、东坡文化旅游区、昌江棋子湾度假养生区为代表的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形成区域带动。中远期进一步提升旅游项目的国际化水平,打造以奇美西岸、原生态黎乡、历史文化为特色的西部旅游目的地。

  (三)稳步推进中部、三沙两组团

  中部雨林旅游组团。包括五指山、定安、屯昌、琼中、白沙5市县。近期积极对接海口、三亚,重点发展热带农业旅游、森林生态旅游、民族风情旅游和民族工艺品制造。结合“田”字型高速路建设,将琼中打造成海南中部旅游服务中心。中远期通过示范项目带动、产业创新升级,逐步建成海南旅游新的增长极。

  三沙海洋旅游组团。包括三沙市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近期在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扩大三沙旅游范围。加快完善三沙旅游基础设施,高水平开发特色岛礁精品度假旅游,开通三沙邮轮旅游新航线,培育多元化、主题化海洋旅游项目,建设西沙群岛海洋综合旅游区。中远期探索发展中沙群岛海洋观光旅游区、南沙群岛邮轮休闲旅游区,打造一批品牌引领型海岛度假旅游项目,将三沙建设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洋旅游合作区和国际热带海洋旅游目的地。

  第四章 国际化旅游产品规划

  立足旅游项目、新业态、旅游服务等,国际化打造海洋旅游、康养旅游、文体旅游、会展旅游、购物旅游,辐射带动乡村旅游、森林生态旅游、特色城镇旅游、产业旅游、专项旅游等旅游产品全面发展,不断推动海南旅游产品创新升级,形成富有海南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

  第十四条 海洋旅游

  近期做强滨海旅游,拓展海洋、海岛旅游发展空间,稳步推进三沙旅游,积极发展邮轮旅游,大力发展帆船、游艇、海钓等海上休闲运动。

  做精做强滨海旅游。整合滨海旅游资源,着力打造一批滨海精品度假项目,培育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滨海休闲度假品牌。继续推进海棠湾、亚龙湾、清水湾等热带滨海休闲度假海湾建设,加快三亚亚特兰蒂斯、儋州海花岛、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海洋欢乐世界等一批滨海旅游综合体开发。积极开发无居民海岛旅游和西沙群岛海岛旅游。丰富休闲渔业和沙滩、近海水上运动项目及创意活动类型。探索开通环岛观光巴士,丰富游客体验。

  稳步推进三沙旅游。以西沙邮轮旅游为基础,积极推进海陆空立体旅游方式,做好相关岛屿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强化三沙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岛礁观光旅游,逐步构建海洋生态观光、海洋休闲运动、海岛养生度假、海岛蜜月风情等四大特色品牌。加快推进三沙国家海洋公园建设。

  大力发展邮轮旅游。加强海南邮轮航线与国内滨海城市、港口的航线对接,大力发展环海南岛邮轮旅游,推动开辟海南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跨国邮轮航线和“泛南海”邮轮航线。提升海口秀英港邮轮综合配套服务能力,加快建设南海明珠邮轮港,推进三亚邮轮母港二期工程建设。鼓励支持国内大型企业投资建设邮轮港和购买、租用邮轮。支持国内外企业在海南注册邮轮公司,或与海南本地企业组建国际邮轮公司,参与邮轮旅游运营。积极发展无目的地海上游。

  积极开发帆船、游艇及海钓旅游。培育帆船、游艇大众消费市场。逐步开放岸线和水域范围,推动简化游艇审批手续,放宽航行条件,降低准入门槛和游艇登记、航行旅游、停泊、维护的总体成本。在海口、三亚重点发展大型综合性游艇码头,在儋州、琼海、文昌、万宁、澄迈、陵水等地重点建设以滨海度假及旅游为依托的游艇码头。高水平建设秀英港、金沙湾、半山半岛、凤凰岛、红塘湾等14个帆船、游艇码头和俱乐部,设计主题化环岛游艇休闲旅游线路。鼓励发展海钓旅游,优化海钓生态和市场环境,建设一批休闲海钓示范基地,推出主题海钓旅游线路,通过定期举办海钓赛事或节庆活动,扩大海南海钓旅游的市场影响。

  中远期继续提升滨海旅游质量和效益,加快三沙旅游发展,推进邮轮旅游有序发展,提升帆船、游艇旅游经济效益。

  升级滨海度假产品质量。实施精品化发展工程。优化滨海传统产业格局,进一步提升岛屿旅游、滨海度假酒店、健康机构、休闲运动、娱乐演艺及相关配套设施及产品的品质与效益,引导度假产业向高端化、规模化转变,形成国际一流的滨海度假产业集群。

  加快三沙旅游发展。引进国际标准大型邮轮,优化海南本岛到西沙邮轮旅游航线。积极争取西沙邮轮旅游扩展到南沙,适时开通一程多站的南海旅游线路。加快完善三沙旅游基础设施,高水平开发邮轮和海岛度假旅游、渔业体验休闲旅游、远海观光科考旅游,构建完整海洋旅游产品体系。

  推进邮轮旅游有序发展。加快建立世界一流的邮轮港口群。设计具有海南特色的邮轮线路,提供新型旅游方式、体验内容和游览视角。结合邮轮主题,建立岸上观光线路组织系统。推动南海邮轮旅游实现全面发展,将三沙打造成升级版的亚太国际邮轮服务业集聚区。继续扩大与南海周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旅游合作范围,深化区域旅游合作。

  提升帆船、游艇旅游经济效益。引进国际运营商,丰富帆船、游艇旅游产品,提升产业效益,把海南建设成为世界帆船、游艇旅游高地。

  第十五条 康养旅游

  近期以医疗健康旅游为重点,温泉旅游、养老养生旅游并行推进。

  释放政策红利。用好异地就医、医保即时结算等政策,鼓励推出“医疗签证”,放宽入出境政策,延长长期居留许可。支持扩大医疗旅游对国际资本和民间资本的开放,吸引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产业基金、养老基金进入海南,鼓励健康机构和专业人才在海南创业就业。

  加快建设医疗健康旅游项目。重点发展特许医疗、健康管理、照护康复、医学美容和抗衰老等产业,形成完整的医疗健康产业链。推动海口、三亚中医医疗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中医养生康复疗养旅游。鼓励优质医疗机构扩大疗养服务范围,支持建设集休闲度假、医疗服务于一体的休闲疗养项目。大力推进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万宁东山康城、万宁国际长寿论坛永久会址等项目建设。

  提升温泉旅游产品品质。对接国际标准,以温泉休闲度假为核心,开发中医康疗、养生运动、美容美体等配套产品,提升打造海口观澜湖、三亚南田、儋州蓝洋、琼海官塘、万宁兴隆、保亭七仙岭等6大精品温泉旅游产业聚集区。支持开发文昌官新、万宁尖岭、东方马龙、澄迈九乐宫、定安久温塘、屯昌青奥、陵水高峰、琼中上安、昌江霸王岭、白沙木棉等10个温泉旅游度假区。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温泉品牌。

  大力发展养生旅游产品。在海口、三亚、儋州、琼海、万宁、乐东等地建设一批生态养生服务基地,加强养生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布局交通、邮电、商业服务、医疗卫生机构等设施,实现海南“候鸟式”旅游度假向全年养生休闲度假转变。重点促进养老旅游向高端化、品质化转型,优化养生旅游产品结构。

  中远期实现国际化、规模化发展,整体提升海南康养旅游国际化竞争力。

  提升康养旅游国际化水平。引进提升一批国际高端康养旅游项目。大力提升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服务、医疗和管理运营的国际化水平,树立海南国际康养旅游品牌,打造国际康养旅游目的地。

  实现康养旅游规模化发展。创新康养旅游产品类型,全面提升康养旅游产品品质,积极引入和培育更多市场主体,进一步扩大市场投资规模,重点完善医疗健康、养老旅游产业链,打造康养旅游产业集聚区,促进康养旅游实现规模化发展。

  第十六条 文体旅游

  近期加强文化元素的提炼和氛围营造,注重一批文体旅游产品开发,大力发展节庆演艺,促进旅游与体育赛事融合,实施“文物+旅游”行动工程。

  提升文化旅游氛围。深入挖掘海南特色的历史、民俗、艺术等文化元素,以多种可视化方式展现、打造第一印象区和城市印象街区,提高城市门户形象。集聚打造不同主题的文化旅游片区和多条文化旅游走廊。积极搭建文化活动发展平台,常态化举办具有海南特色的文化活动。

  开发文体旅游产品。依托海南民族民俗文化特色,不断扩大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规模和影响力,提高黎祖祭祀庆典活动知名度,大力弘扬传承海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将更多的本土文化元素注入到“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中,提升保亭槟榔谷、琼中什寒村等一批民族风情旅游村寨的文化品质,增强游客文化体验感。继续深入挖掘佛教文化、东南亚风情文化、道教文化等本地特色文化,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形成一批精品文化旅游项目。重点推进万达文化旅游城、长隆旅游度假区等一批文体旅游综合体项目建设。

  发展节庆活动和演艺市场。打造东坡文化节、冼夫人文化节、换花节、七仙温泉嬉水节、潭门赶海节和万宁、陵水中华龙舟大赛等特色节庆品牌。将“海南国际旅游岛欢乐节”办成国际性旅游节庆品牌,结合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举办“国际骑行节”。繁荣文化旅游演艺市场,推动三亚宋城千古情、兴隆剧场等推出一批艺术水准高、市场潜力大的旅游演艺节目,提升演艺水平,强化海南文化特色。

  加强旅游与体育赛事融合。创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继续办好环海南岛国际大帆船赛、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万宁国际冲浪节等国际赛事。全力打造海南大型综合性体育场馆和体育旅游设施,承办大中型国内外体育赛事。通过规划、实施、发展水上娱乐、山地户外、自然生态、民俗节庆、赛事表演、冬训基地、高尔夫旅游等产业项目,形成结构合理、门类齐全、功能完善的体育旅游产业体系和产品体系。

  实施“文物+旅游”行动工程。着力打造海口、三亚、儋州文物旅游示范城市,重点加强蔡家宅、骑楼街区等近现代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统筹协调白查村、高林村等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积极推进临高灯塔、斗柄塔等海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依托各级博物馆精心策划一批精品主题展览,打造文物旅游亮点。夯实旅游支撑基础,通过全面完善文物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努力构建“互联网+文物”旅游智慧平台,统筹构建点、线、面结合的“文物+旅游”发展空间布局,构建“文物+旅游”服务体系。拓展“文物+旅游”消费空间,打造文物旅游特色产品,积极开展文物创意产品开发,全面创新“文物+旅游”营销体系。

function T(n) { document.getElementById("content").style.fontSize=n+"px"; }

最新案例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