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海南方能投资顾问有限公司_编制项目水土保持方案_可行性研究报告_资金申请报告
沈晓明主持召开省政府专题会议要求 努力解决琼州海峡运输“过海难、过海慢”问题

海南方能投资顾问有限公司_编制项目水土保持方案_可行性研究报告_资金申请报告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概念性规划专题_热门推荐
 
能源规划

能源发展规划

海南方能投资顾问:www.yangzz.com

作者: 轶名 日期: 2012-05-29

前言

“十五”以来,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贵州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入了快车道,经济增长逐年加快,经济结构得到优化,经济效益得到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五年打基础”的计划目标基本实现。特别是能源工业由于抓住了“西电东送”的契机,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成为贵州省产业支柱的一个亮点。“十一五”贵州省将继续紧紧抓住历史性机遇,进一步巩固和加大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力度,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十年重点突破”目标,实现贵州省能源工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根据黔府办发[2004]76号文《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关于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和《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贵州省电力、煤炭、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通过对“十一五”期间贵州省和周边省(区、市)国民经济发展对贵州省能源工业发展需求分析,在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按照“总量控制、调整结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合理布局”的思路,坚持节能优先,效益为本,以煤为主、多元发展的原则,编制了《贵州省“十一五”能源发展专项规划》。

一、“十五”计划实施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十五”计划实施情况

1、电力

(1)能源大省优势开始呈现

进入“十五”以来,贵州省以“西电东送”为重点的能源建设势头强劲。第一批四水四火电源项目陆续建成投产,第二批六水八火电源项目全面启动。省内主干输配电工程已与华南电网及周边省区联网,基本形成了“西电东送”的格局。“十五”期全省新增装机容量842万千瓦(超过前五十年全省装机的总和),全省装机容量达到1300万千瓦以上。“十五”期贵州省在完成国家“西电东送”任务的同时,还承担了向广西、重庆、湖南等省(区、市)送电的任务,有力地支援了广东及周边省(区、市)的经济发展。

从2000年到2005年,全省电力建设累计完成投资813.96亿元,是1979年至1999年20年间电力投资总额的3.7倍多,投资力度之大、投资效果之好前所未有。2001~2005年电力工业拉动全省经济分别增长1.5、1.6、0.95、0.47、1.2个百分点,拉动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2.6、2.7、6、2.83、6.8个百分点。

通过实施“西电东送”工程,近几年来,电力增值税均占全省同期增值税收入的20%左右,2005年贵州能源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9.5%,提供增值税占全部增值税的37.8%,能源工业已成为贵州第一大支柱产业。“西电东送”电源项目所在地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财政和农民收入迅速增加。在能源等主导产业的拉动下,近五年全省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7.2%,2005年净增69.79亿元,省级财政新增用于“三农”的投入达10多亿元,有力地促进了新阶段扶贫开发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农村电网通过建设与改造,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电能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农村用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保障。

到2005年底,贵州电网装机已达1320.2万千瓦(其中水电385.8万千瓦,火电934.4万千瓦)。

在南方电网“十五”期“西电东送”1000万千瓦的任务中,贵州400万千瓦,占40%。

2001年至2005年,贵州省累计向广东、广西、重庆、湖南等省(区、市)送电494.61亿千瓦时,其中,“西电东送”电量427.03亿千瓦时。

(2)电力工业结构得到调整

一是水电开发力度增大,水能资源优势逐步增强。贵州省水电可开发容量为1948万千瓦,截止2005年底,贵州省水能资源开发强度已经从“九五”末的15%提高到50%以上。全省水电装机从“九五”末的156.93万千瓦提高到“十五”末的385.8万千瓦,水电装机占电网装机容量的29.2%。并建成了具有多年调节能力的大型电站(“九五 前仅有一二个季调节电站);

二是火电建设速度加快,水火互济优势得到有效发挥。截止2005年底,贵州省火电装机从“九五”末的388.05万千瓦提高到934.4万千瓦,火电装机占电网总装机容量的70.8%,在确保国家安排的南方电网“十五”“西电东送”任务中,有效地发挥了区域内水火互济作用;

三是火电单机容量上一个台阶,促进了电力产业结构的调整。贵州省按照国家电力产业和环境保护有关规定和要求,在安排小火电机组逐步退役的同时。“十五”新建火电厂单机容量均为30万千瓦以上,截止2005年底,全省火电装机容量中3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装机比例已提高到45%(“九五” 前均以小火电为主)。

(3)电网结构得到改善

一是省内主干输配电工程已与华南电网及周边省区联网,基本形成了“西电东送”的格局。建成500千伏环网,具备了500千伏输变电运营管理能力,省内220千伏及以下电网得到较大程度改善。到2005年底,贵州电网已形成 500千伏“日”字型环网,向东部延伸至铜仁的500千伏主干网架,拥有500千伏变电站7座,变电容量达到675万千伏安,线路1520公里(不含安青双回线、安天线、青河及安高双回线天线)。

二是随着“两交一直”500千伏“黔电送粤”输变电工程的建成投运,构成了“黔电送粤”大容量交直流混合输电的新格局,贵州向广东送电的通行能力也大大增加。

三是农村电网得到改善。第一、二批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任务于2003年底基本完成,全省87个县(市、区)行政村通电率从1998年的84.2%提高到2005年的99.42%,一户一表率达到75.4%。农村电网通过建设与改造,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电能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农村用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保障。

(4)电力体制改革取得成效

贵州省按照国务院《电力体制改革方案》要求,在2003年实现了厂网分离,并在2004年全部理顺了资产关系,电力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

2、煤炭

(1)煤炭资源规模以上开发力度快速增强,原煤产量大幅度增长

贵州省煤炭资源总量2419亿吨,其中探明/储量499亿吨(2003年省矿产储量简表),预测2000米以浅煤炭资源量1920亿吨。截止2005年底,贵州省煤炭资源规模以上开发强度从“九五”末的11%左右提高到16%以上。

原煤产量年均增长率均在两位数以上。2005年全省原煤产量已达到10795万吨,与2000年3025万吨相比,增长了2.57倍。煤炭外销3361万吨,与2000年1000万吨相比,增长了2.36倍。

从销售结构看,省内耗煤约为65%(电力30%,冶金、建材、化工、民用35%),省外用煤约35%。外销的主要方向是广西、广东、云南、湖南、重庆、四川等省、市、区,其中广西约占65%以上。

(2)体制改革推动煤炭产业结构调整

在国家对煤炭行业实施体制改革的推动下,贵州省打破传统管理模式,加大体制和机制创新力度。通过引进优强企业,由原来单纯依靠省内四家煤矿企业的模式,转变形成以国有大中型骨干煤矿企业和具有实力的其它所有制企业联合开发的格局,实现了煤炭行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增强了贵州省煤炭工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实力。尤其是通过煤电联营模式新建设了一批大中型骨干矿井,促进了煤炭产业结构的调整。

(3)国债支持煤矿安全设施得到较大改善

“十五”以来,国家一方面加大了对贵州省国有煤矿安全技术改造投入,主要是健全和完善矿井水害防治系统、顶板灾害防治、“一通三防”安全设施配套(包括通风设备更新、瓦斯抽放、安全监测监控、矿井防尘灭火系统的改造和完善)。一方面重点加大了煤矿采掘、洗选工艺的升级改造。贵州省国有重点煤矿生产效率、经济效益得到提高,安全保障得到加强,煤矿的总体形象出现良好的态势。

(4)经济效益奠定了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的基础

“十五”随着煤炭工业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煤炭企业在增强经济实力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煤炭经济效益的意识,陆续开始启动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有关项目的开发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批利用煤矿瓦斯发电,以及煤矸石发电等综合利用项目已经在贵州省建成投产。

(5)政府重视促使煤田地质勘查成果显著

“十五”以来,根据贵州省能源工业发展对煤田地质勘探的需求,各级政府加大了煤田地质勘查支持力度,在政府加大投入补助力度的同时,采取多种资金筹集方式,确保煤田地质勘查任务的完成。与“九五”相比,煤田地质勘查呈现出“质好量大”的局面。共完成钻探工程量约70万米,获得资源量约50亿吨,提交大中型井田的地质报告40件。有效地保证了贵州省“十五”时期各矿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审批任务的完成。

3、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研究工作开始启动,特别是薪炭林、省柴节煤技术推广、小型高效沼气池的农村能源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十五”以来,在国家的组织和支持下,贵州省2005年初步完成贵州省风能资源调查工作,并在毕节和六盘水等地区获得了具备开发条件的风能资源;为了充分利用水能资源,在对乌江流域梯级水电站开发的基础上,完成了乌江流域开展抽水蓄能规划调研和规划编制工作;开展了对生物质能的研发工作,并在生物柴油的提炼方面取得一些研发成果;进一步加强了以小水电、沼气为重点的农村能源建设。截止2005年底,全省已建成农村小水电1203座,总装机125.39万千瓦,年发电量46.4亿千瓦时。全省已建成沼气池73万多口,形成了年节省薪柴100余万吨的能力。

4、城市燃气

2005年,全省用气户已达70多万户。全省城镇居民气化率38.6%,折市城镇用户已超过50%。

2005年全省城市燃气供应量为:焦炉煤气2.2亿立方/年,天燃气400万立方/年,液化石油气8万吨/年(折合1.2亿立方)。

根据贵州省资源状况和气源可选择情况,全省城市燃气气源结构主要以煤制气、液化气和天燃气三种相结合形式为主。在全省用气户中,煤制气占42.95%,液化气占54.38%,天燃气占2.67%。具体划分如下:

(1)煤制气气化区——采用煤制气为气源。已经具备管道供气条件的地区有贵阳、清镇、六盘水三个城区。

(2)独立气化区——采用矿井瓦斯作为气源。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已经建成的六盘水地区大型矿区周边的城镇。

(3)液化石油和天然气气化区——采用液化石油气为气源。分布在贵州省87个县(市、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电力方面

(1)由于贵州电网装机容量不足、配套电煤基地建设相对滞后,以及水库来水偏枯而影响机组出力等原因,电力供需矛盾仍然存在。

(2)电力系统备用容量不足。由于长期以来,贵州电网发电装机容量不能满足负荷增长需要,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多年来均在6000小时以上。火电机组利用小时数甚至超过7000小时,虽然近年来,随着新机组的陆续建成投产,有所缓解,但是系统备用容量仍然不足,影响到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

(3)由于地区负荷持续高速增长,到2005年底,东部电网已出现500KV变电容量不足的状况,省网改造需进一步完善。

(4)全省农村电网尚需继续完善。

(5)地方中小水电和煤炭利用煤矸石、瓦斯发电,由于受到管理体制、上网电价等问题的制约,影响了开发利用和建设进度。

2、煤炭方面

(1)产业结构严重不协调,影响煤矿安全生产和资源合理开发

“十五”以来,经过矿业秩序整顿,贵州省地方小煤矿泛滥的局势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仍然处于煤矿数量偏多,平均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至2005年底,全省原煤产量中地方小矿产量约占78%。全省共有生产煤矿2143对,平均单井产量不足4万吨/年。由于产业结构严重不协调,造成以下问题影响贵州省煤炭工业发展。

一是煤矿安全生产问题突出。占贵州省煤矿总数78%的小矿由于自身生产、安全管理、技术水平的限制,也导致全省煤矿事故多发,煤矿安全问题十分突出。

二是资源回采率低。贵州省目前小矿比率仍然过大,由于小矿自身生产管理、技术水平的限制,导致煤炭资源回采率低,也影响到全省煤炭资源回采的提高。

三是资源综合利用率低。贵州省煤炭资源综合利用起步较晚,加之对煤炭深加工技术的研发能力和引进实力欠缺,影响了煤化工项目的开发深度和市场的发展。

(2)电煤运输紧张形势日趋严峻,运输“瓶颈”仍然存在

——省内运输。贵州省电厂大都属于坑口电厂,主要运输方式除胶带运输外均采用公路运输解决。尽管对电煤运输公路进行了规划,但是,由于资金筹集困难,运煤公路的建设已经滞后。随着电厂陆续建成投产,电煤需要量的逐渐增加,运输紧张形势日趋严重。

——省外运输。南昆铁路、株六复线、内昆线建成通车后运量发展很快,目前已无富余运煤能力,南下通道仍然不畅,而其它通往华中、华南的铁路线也基本饱和,通往两广最大的煤炭消费市场的通道能力仍不足,另外由于空车严重不足,仅能满足三分之一左右运量,严重影响了贵州省的煤炭外销。

(3)电源建设进度普遍提前,造成配套矿井建设滞后和电煤供应紧张

贵州省“西电东送”第一批电源配套矿井由于受国家对煤矿建设项目审批的特殊要求,项目核准有关程序时间较长等原因影响,造成矿井建设滞后电厂。但是,尽管“西电东送”第二批电源配套矿井均与电厂同步或提前开工建设安排,由于电源建设普遍存在不按照计划工期纷纷提前建成投产情况,不仅使配套煤矿总是处于滞后于电厂建设进度的局面,而且影响了电煤供应计划安排,造成电煤供应紧张。

(4)煤田地质勘查程度和精度尚待进一步提高

一是煤田地质勘查程度仍然较低,特别是对后备区和中、深部的地质勘查程度,不能保证满足煤炭资源综合开发规划布局和资源战略储备的需要;二是由于贵州省受地质条件限制,煤矿地质构造和开采技术条件较复杂,不同程度影响了贵州省煤田地质勘查精度,对矿井煤与瓦斯突出、顶板事故、水灾等多种灾害的防治带来影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省煤炭工业的发展。

3、可再生能源资源方面

贵州省由于可利用太阳能的区域有限,地热、风能等可再生资源勘测程度低,基本没有开发利用。全省小水电、沼气池建设规模较小,利用程度不高,生物质能研发起步晚,可再生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

4、城市燃气方面

贵州省属于缺油贫气省份,与全国相比城市燃气发展起步较晚,城市燃气发展管理机构不完善,缺乏系统规划和合理布局,导致城市燃气市场发展不规范。气源开发程度低,范围窄,外供依赖性强,不仅影响了省内自身对城市燃气资源的开发,也限制了贵州省城市燃气的发展。全省城市燃气平均气化率仅50%左右,低于全国(84%)平均水平。

5、资源开发与环境容量方面

一是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突出。尽管贵州省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已由“十五”期初145.01万吨减至135.8万吨,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给环境保护带来很大压力,环境形势依然比较严峻。特别是尚有一部分电厂尚未实施脱硫,将继续影响贵州省整体大气环境的改善。

二是开发建设与土地利用矛盾突出。贵州省人多地少,人均耕地数量不足1亩,“十五”—“十一五”开工建设的大中型电站预计将淹没耕(园)地28万亩,再加上其他建设用地,用地矛盾将更加突出。

三是煤炭资源开采与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矛盾突出。随着贵州省“十五”以来煤炭资源开采强度的不断增强,加之陡坡耕种等问题突出,一方面造成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导致土地质量退化,基岩大面积裸露,进而形成岩溶石漠化;另一方面煤矿排放的三废(废水、废渣、废气)对水源、大气污染加剧,井下抽出的瓦斯排入大气增多,温室效应增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治理任务艰巨。

四是煤炭资源开采与地质环境的矛盾突出。贵州省“十五”以来“西电东送”任务重,配套电煤矿区、矿井开发、建设全面铺开,煤炭资源开发强度十分巨大,煤炭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陷、诱发滑坡、崩塌不可避免,地质环境的治理将会任重而道远。

五是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与城市经济发展矛盾突出。随着贵州省城市经济发展,加大了对城市清洁能源的需求,仅仅依靠外来供给量已经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利用煤炭资源开发清洁能源技术拓展贵州省城市燃气气源,促进城市经济健康发展十分迫切。

六是水电建设与库区移民安置矛盾突出。贵州省“十五”—“十一五”开工建设的大中型电站预计库区移民将达30万人,库区移民生产和生活安置工作强度大,库区社会稳定工作任务十分繁重。

二、“十一五”发展环境条件分析

(一)市场需求预测

1、电力市场需求预测

(1)按照国家“西电东送”规划安排,“十一五”贵州省新增向广东送电400万千瓦,同时,根据“十一五”周边省(区、市)向贵州省购电预测,贵州省将在“十五”向邻省(区、市)售电100万千瓦的基础上再增加送电100万千瓦(目前已与重庆黔江、湖南怀化等地区签订了“十一五”购售电协议)。全省“十一五”期末外送将达到1000万千瓦。其中:向广东送电800万千瓦,向邻省(区、市)售电200万千瓦。

(2)根据省内贵阳、遵义铝工业基地扩建对电力的需要,以及“十一五”通过实施煤电铝一体化建设的需要,在对全省“十五”后期及“十一五”电力供需平衡情况进行认真分析测算的基础上,经过9个月的反复论证,并经省委常委会和省长办公会审议通过,制定了第三批电源项目建设规划纲要,规划在“十一五”期,开工建设火电项目5个,装机540万千瓦,根据市场落实情况适时开工建设,力争“十二五”建成,确保全省电力工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3)按照曾培炎副总理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对贵州提出的不仅要搞“西电东送”,还要向周边省(区、市)多送电的要求,贵州省已分别与广西、重庆、湖南三省(区、市)政府签订了电力合作协议,并与四川达成了合作意向。“十一五”将与周边省(区、市)合作建设火电项目3个,装机容量360万千瓦,计划“十一五”建成投产,建成投产后电力电量全部由合作省(区、市)消纳。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国家“十一五”中长期电力发展规划,以及国家目前有关对电力市场宏观调控政策和规定,结合贵州省“十一五”社会经济发展对用电量需求,及向周边省(区、市)拓展电力市场的需求,对贵州省“十一五”电力市场需求预测如下:

2010年省内市场需求为1291万千瓦,加上西电东送及向周边省(区、市)送电1000万千瓦,考虑15%备用容量后,电网需装机2634万千瓦。(详见附表1)

2、煤炭市场需求预测

按照国家提出的“十一五”煤炭工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方案和国家编制的大型煤炭基地规划,贵州省已被列入全国13个大型煤炭基地—云贵基地规划之中。

根据国家对各省在大基地规划内煤炭产量计划的安排,要求到2020年贵州省大基地规划范围内煤炭产量达到1.27亿吨/年。其中,贵州省2010年在大基地规划内的产量规模安排为0.96亿吨/年(外运3200万吨)。

根据国家“十一五”煤炭工业中长期规划和国家大型煤炭基地规划的要求,结合贵州省“十五”期煤炭产销情况分析和产业发展对煤炭消费的需求,通过对贵州省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等主要耗煤部门“十一五”发展中对煤炭资源的需求,以及省外煤炭市场发展的需求预测,“十一五”期末贵州省原煤的需求量将达1.6亿吨。其中:

——省内消耗量为1.2亿吨,其中:电煤约0.7亿吨,其他冶金、建材、煤化工等约0.5亿吨;

——外送约0.4亿吨。

3、可再生能源市场需求预测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和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新的能源发展战略、法规和政策,进一步突出了可再生能源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贵州省虽然是资源大省,但随着开发强度的不断增加,环境容量已经显得非常薄弱,资源与环境容量的平衡矛盾日趋突出。因此,“十一五”遵照国家颁布的新能源政策,开展有关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工作势在必行。

贵州省可再生能源资源潜力较大,除丰富的地方中小水电资源外,毕节地区、六盘水市、黔南州、黔西南州以及贵阳等区域内,初步具备建设总规模达100万千瓦以上风电站的风能资源。

另外,贵州省乌江流域在普查基础上已具备了编制省内负荷中心抽水蓄能规划以及启动抽水蓄能试点项目的前期工作的条件。

4、城市燃气市场需求预测

贵州省城市人口近1200万人,约400万户,截止2005年,全省城市燃气平均气化率仅达到50%左右,要达到全国84%的水平,城市燃气需求量将大幅度增长。

根据国家“十一五”石油天然气中长期发展规划安排,四川和重庆两省(市)天然气除了自身使用外,主要承担向湖南和湖北两省输送任务。随着川渝两省(市)近几年以来经济快速发展,自身对天然气需求量猛增,造成供需不平衡,满足不了自身以及外送的需求。目前,国家对天然气的开发使用已经纳入了规范化管理,各省的油气分公司均无天然气资源分配和审批权。就川渝两省(市)天然气供需现状,国家“十一五”不可能再批准两省(市)外送天然气项目。因此,贵州省“十一五”期拟通过川渝解决天然气气源的设想已无可行性。尽管国家建设部从城市管网布局出发,将贵州省贵阳市列入《全国城市天然气利用规划》中。但是,由于气源问题落实不了,该规划在“十一五”将无法实施。为此,贵州省在继续积极向国家争取其他途径解决贵州天燃气管道输入问题的同时,“十一五”必须以自立为主,拓展城市燃气资源,尤其要将煤炭资源综合利用作为解决城市燃气的主要途径,建设一批煤气化替代燃料项目,以缓解全省城市燃气气源不足问题。

(二)市场供需平衡分析

1、电力方面

(1)电源项目建设及投产进度安排

根据国家实施“西电东送”战略的要求和满足省内电力市场的发展需要,贵州省“十一五”规划建设的电源项目共20个,项目规划总装机2197万千瓦(其中水电767万千瓦、火电1430万千瓦)。计划“十一五”投产1552万千瓦(其中水电512万千瓦、火电1040万千瓦),“十二五”投产645万千瓦(其中水电255万千瓦、火电390万千瓦)。

1)“十一五”新开工5个火电项目。其中:

——根据国家有关环保要求,配合小机组退役,实施异地搬迁,以大代小进行技改的3个。

桐梓电厂2×60万千瓦,按照国家有关环保要求,将地处城市中心区的遵义电厂异地搬迁,并以大代小,配套遵义铝工业基地建设,实施煤电铝一体化。

都匀电厂异地技改2×30万千瓦,按照国家有关环保要求,将地处城市中心区的都匀电厂以大代小,异地技改,配套黔南州瓮福磷化工基地建设。

清镇电厂异地技改2×60万千瓦,根据国家环保有关小火电机组退役要求,将地处国家级风景区的清镇电厂实施“以大代小”,异地搬迁,并配套清镇铝工业基地实施煤电铝一体化循环经济新型工业基地建设。

——根据省内电力市场需要配套循环经济新型工业基地的2个。

织金电厂(120万千瓦),配套织金煤电化磷一体化循环经济新型工业基地建设。

六枝电厂(120万千瓦),配套六枝煤电化一体化循环经济新型工业基地建设。

2)“十一五”与周边省(区、市)合作新开工建设火电项目3个,总装机容量360万千瓦,计划“十一五”建成投产。全部参与受电省(区、市)电力电量平衡。其中:

兴义电厂(2×60万千瓦),外送广西区电力市场;

习水二郎电厂(2×60万千瓦),外送重庆市电力市场;

黔东电厂(2×60万千瓦),外送湖南省电力市场。

3)地方中小型水电站规划投产50万千瓦。

计划到2010年全省装机达到2806万千瓦,与周边省(区、市)合作电厂建成360万千瓦,届时,全省总装机容量将达到3166万千瓦。

(2)供需平衡分析及结论

一是2006年开始,贵州电网供电紧张局面逐渐缓解,到2009后基本得到扭转。

二是从贵州省目前已掌握的全省水能、煤炭资源情况看,“十一五”以后,贵州省水能资源基本开发完毕(仅剩余部分小水电),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也得到了相当大的提高,资源容量和环境容量已不能允许继续以高增长速度进行开发建设。因此,从“十二五”开始,贵州省电力将进入平缓发展期,电源项目建设将围绕满足省内需求电力市场来安排。

.......

最新案例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