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海南方能投资顾问有限公司_编制项目水土保持方案_可行性研究报告_资金申请报告
沈晓明主持召开省政府专题会议要求 努力解决琼州海峡运输“过海难、过海慢”问题

海南方能投资顾问有限公司_编制项目水土保持方案_可行性研究报告_资金申请报告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概念性规划专题_热门推荐
 
城市规划

海南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

海南方能投资顾问:www.yangzz.com

作者: 轶名 日期: 2012-11-13

1.总则
  1.1编制背景
  •国际旅游岛建设: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批准《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要求三亚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必须承担先锋的角色与义务。
  •海南省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城乡一体化发展:根据省委省政府相关文件和相关省域规划要求,在海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中,三亚要发挥带头作用,作为推进城乡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区,并进一步强化南部中心城市的职能。
  •农垦体制改革:2008年6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推进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农垦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的原则,三亚垦区将纳入三亚市统一规划和管理。
  •现行城市总体规划2010年即将到期。
  1.2指导思想
  •深刻认识三亚区位及资源的独特性和唯一性,认识生态环境是发展的根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
  •贯彻国际旅游岛建设思路和精神,按照国际旅游城市建设要求,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旅游及相关产业,明确城乡整体空间结构,合理有序发展。
  •以人为本,统筹考虑游客等外来人口和本地常住人口需求,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公共设施,保障城市发展惠及广大民众。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强调政府在战略性资源管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促进城市健康有序发展。
  1.3规划期限
  2008年 -- 2020年。
  近期为2008年--2015年;远期为2016年--2020年;2020年以后为远景。
  1.4规划范围
  本次总体规划分为市域、滨海地区和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市域:三亚市行政辖区范围,包括市域内国营农场辖区,总面积1919.6平方公里。
  •滨海地区:东起藤桥、西至梅山沿海各滨海乡镇行政辖区,总面积约1250平方公里,包括了三亚主要的城市建设及重要基础设施用地、风景旅游区、自然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及近海水域等。
  •中心城区:中心城区西起海坡、东至田独和榆林湾、北接绕城高速公路,面积约188平方公里,是总体规划的重点地区,也是计算城市用地汇总表等规划技术指标的范围区域。
  1.5城市规划区
  整个三亚市行政辖区1919.6平方公里作为城市规划区范围。规划区内的一切规划建设活动,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符合本规划,服从规划管理。
  1.6城市性质与规模
  城市性质:国际性热带海滨风景旅游城市。
  城市职能:国际热带海滨风景旅游城市及旅游度假胜地,国家南部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平台及门户城市。国际旅游岛(海南省)以旅游综合服务为主的南部中心城市。
  1.7人口与用地规模
  合理控制常住人口的增长;在生态环境容量内,鼓励旅游人口和相关配套服务人口的增长。
  2020年市域总人口约86万人(含一年以上暂住人口),其中城镇人口约65.5万人,市域城镇化水平约75%左右。
  预测2020年市域接待游客人数为1600万人次,平均停留时间4天计,折合日平均游客人数约为17.5万人/日。
  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约48万(含一年以上暂住人口),城市建设用地约70平方公里左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约146平方米左右。

2.发展目标与策略
  2.1城市发展总目标
  世界著名、亚洲一流的国际性热带海滨风景旅游城市,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基地和宜居城市,海南省改革创新和城乡统筹试验示范区。努力把三亚市建设成为旅游度假胜地、天涯文化源地、创新创意高地。
  2.2经济发展目标
  近期2015年GDP达到385亿元,年均增速14%,人均GDP达到68520元;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11.9%、20.3%和67.8%。
  远期2020年GDP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速8.5%,人均GDP达到78000元;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5%、22%和73%。
  2.3空间发展策略
  中心城市做强做精做实,完善和强化中心城市功能,塑造国际一流旅游品牌,发挥三亚作为海南省南部中心城市对周边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市域空间做厚做优做特,深入挖掘自然、人文资源特色,强化腹地资源的保护、管控和合理利用,提升腹地价值,统筹城乡发展。
  2.4产业发展策略

以高端产业为取向,以旅游业为龙头,以创新创意产业、商贸业、文化产业、房地产业、现代农业、海洋产业等为支撑,鼓励和培育与旅游相关的其他各类产业,构建符合三亚市发展需要的现代产业体系。
  2.4区域统筹协调策略
  三亚应充分体现中心城市职能,海南省南部应以三亚为中心,辐射和带动周边市县,重点发展酒店住宿业、文体娱乐、疗养休闲、商业餐饮等产业。根据市场需求,适度布局建设特色旅游项目,培育一批文化节庆、会展活动和体育赛事。建设好三亚热带海滨风景名胜区,将三亚打造成为世界级热带滨海度假旅游城市。重点从生态环境保护、整体发展空间结构、综合交通系统、重点旅游线路组织等方面加强与区域的统筹和协调,发挥三亚热带滨海旅游目的地的集聚、辐射作用,形成山海互补特色,带动周边发展。
  3.市域城乡统筹规划
  3.1市域空间管制
  禁建区:包括水源一级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河湖水系,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生态林地及坡度25%以上山体区域,后退最高潮位线控制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主要铁路、高速公路两侧绿化廊道地区,大型基础设施廊道等。禁建区内原则上禁止与保护无关的建设活动,不同区域应严格遵守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禁建区面积约1533.1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约79.9%。
  限建区:包括风景名胜区内可建设地区,水源二级保护区,一般农田用地及园地,一般山林地及坡度25%以下缓坡地区等。限建区内应严格限制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城镇建设应尽可能避让。确有必要建设的项目应符合相关规划要求,严格控制项目的性质、规模和开发强度,谨慎进行开发建设,避免与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冲突。限建区面积约159.9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约8.3%。
  适建区:包括地质灾害不易发区和低易发区,城镇周边、旅游区及独立工矿等其它适宜建设的区域。适建区是城市发展优先选择的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条件,合理确定开发模式、建设规模和开发强度。适建区面积约134.7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约7.0%。
  已建区:包括城市以及乡镇建成区、农村居民点和区域性交通、水利等大型基础设施用地。已建区是已经建设的区域,应结合城市定位目标,进一步完善各类设施配置,优化景观环境,提高综合品质。已建区面积约92.0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约4.8%。
  3.2城乡统筹策略和空间结构
  (1)城乡统筹发展策略
  目标导向,高端战略:国际性热带滨海风景旅游城市的目标定位向乡村腹地延伸,通过高端战略合理利用全域资源和环境。
  旅游主导,城乡统筹:统筹全域城乡资源,以城带乡、以旅促农、城乡互动、统筹发展,推动以旅游为主导的新型城镇化进程。
  项目支撑,系统保障:结合空间规划落实重大旅游项目,大力推进和完善城乡综合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保障系统。

(2)城乡发展空间结构
  采取“山海相连,指状生长”的空间结构模式,构筑东西带动两翼,南北串联山海,滨海地区和内陆腹地兼顾的“一城三湾、三脊五镇”的带状组团式空间结构:
  “一城”指三亚中心城区(包括凤凰镇区、田独镇区)。
  “三湾”指结合滨海地形围合划分的大三亚湾、海棠湾、崖州湾。
  “三脊”指依托联系腹地山区的主要交通干线所形成的三条发展脊线。分别是天涯镇经育才镇(立才农场)至乐东一线,凤凰镇经高峰(南岛农场)至保亭、五指山一线,田独镇沿海榆中线至保亭一线。
  “五镇”指市域范围内的5个具有中心镇职能的功能核心:崖城镇(含南滨农场场部)、天涯镇、育才镇(含立才农场场部)、高峰(含立才农场南岛分部)、海棠湾镇(含南田农场场部)。
  (3)城镇等级规模
  三亚市域城镇体系由中心城区、中心镇和主要旅游组团构成,农场场部纳入城镇统一考虑。
  中心城区:48万人,包括河东、河西区以及田独镇区、凤凰镇区、南新农场场部。建议未来将田独、凤凰两镇行政区划并入市区。
  中心镇5个:包括崖城镇(含南滨农场场部),育才镇(含立才农场场部),高峰(含立才农场南岛分部),天涯镇,海棠湾镇(含南田农场场部)。
  主要旅游组团:海棠湾、亚龙湾、红塘湾、南山等。
  (4)城镇职能
  中心城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社会服务中心,全市的旅游服务中心。
  中心镇本区域的政治、文化、教育和社会服务中心,同时也是周边风景旅游区的服务基地。
  旅游组团是相对独立的,具有品牌特色的旅游专业服务地区。
  3.3风景名胜区及主要旅游区规划
  风景名胜区实行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主要旅游区的发展应坚持生态优先、普惠民生、科学规划、打造精品的原则。
  (1)风景名胜区规划
  三亚热带海滨风景名胜区 是以热带海滨风光为特色,以度假、观光、娱乐为主要功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风景名胜区内的发展建设必须符合《风景名胜区条例》及相关规划的要求。
  亚龙湾景区:以热带海滨风光为特色,国际一流的海滨度假旅游胜地。保护亚龙湾独特的生态系统和景观资源,坚持按国际高标准开发建设,完善购物、餐饮、夜间娱乐等配套休闲服务设施。
  天涯海角景区:具有南疆历史文化内涵和热带滨海特色,以风景游览和文化活动为主的具有国家意义的风景名胜游览区。优化景观环境,提升并强化主题形象,禁止不符合景区主题定位的项目开发建设。
  南山--海山奇观景区:以奇特秀丽的海景、山景、石景和历史悠久的名人胜迹为特征,以风景游览和宗教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风景旅游景区,包括南山、大小洞天等。强化宗教文化主题和养生休闲文化,进一步在外围完善各项配套公共设施,同时与三美湾、红塘湾良好衔接。
  落笔洞: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是一万年前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址。规划落笔洞地区为三亚的文化教育产业园区和文化主题旅游度假区,以保护文物古迹及自然生态环境为前提,大力挖掘古人类遗址文化,营造优良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环境。
  鹿回头:以游览观光为主、具有黎族文化和爱情文化主题内涵的风景点。优化公园景观环境,保护山体绿化,严格控制山边开发的强度与高度,禁止在山腰地带开发建设。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强化文化内涵,与鹿回头半岛度假区及南边海地区联动、协调发展。
  崖州古城:崖州古城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应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相结合,大力优化景观环境和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形成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环境优美、自然与人文良好融合的文化主题旅游区。
  椰子洲:保持原生态环境不受破坏,保护、修葺伊斯兰古墓群,保持椰子洲自然野趣的湿地生态风光,开展以生态观光为主题的旅游活动,建议申报国家海岸湿地公园。
  (2)主要旅游度假区规划
  海棠湾“国家海岸”旅游度假区:世界级的度假天堂,多元化的热带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区,国家级海洋科研、教育、博览基地。重视自然生态保护和原居民的安置、就业,完善旅游度假配套设施和项目,创造高质量、多元化的度假休闲环境。
  南田温泉旅游度假区:具有热带风情特色、生态友好、旅游配套设施完善、国际一流的温泉旅游度假区。保护优良生态环境,挖掘温泉文化,与海棠湾“国家海岸”建设良好衔接。
  坎秧湾旅游度假区:环境优越的顶级旅游度假区。生态环境优先,充分利用独特的景观资源和私密环境,发展以自然体验为主的山地生态休闲体育公园、游艇俱乐部及游艇码头、滨海山地酒店等项目。
  半岭温泉旅游度假区:具有热带田园风光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温泉旅游度假区。保持优良生态环境,挖掘文化内涵,与落笔洞文化旅游区良好衔接,规划主题酒店、生态公园、文体娱乐等功能。
  槟榔河乡村文化旅游区:具有本土特色的国际乡村文化旅游区。保护自然山水和田园景观,挖掘民俗文化资源,结合城乡统筹及新农村建设,规划建设成为集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文化娱乐、购物餐饮、温泉养生、主题公园等功能的文化旅游区。
  凤凰(小鱼)温泉旅游区:乡村特色温泉旅游区。利用温泉资源,结合田园环境和自然风光,规划建设成为集田园观光、温泉度假、民俗文化、商业餐饮等功能的旅游区。
  红塘湾主题旅游度假区:以文化、运动休闲为主题的旅游度假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挖掘文化内涵,规划建设包括主题酒店、度假村、文体娱乐、商业购物、游艇俱乐部等功能的旅游度假区。规划建设中需要注重与南山文化旅游区、天涯海角景区的衔接。
  三美湾旅游度假区:具有文化内涵的顶级主题性滨海旅游度假区。生态环境优先,充分利用独特的景观资源和私密环境,规划建设中要注重与南山文化旅游区的衔接。
  高峰--南岛山地旅游度假区:突出生态养身、民俗风情主题的山地生态民俗旅游区。生态环境优先,深入挖掘山地、水库、民俗等旅游资源,依托交通干道,发展主题性强、特色突出的旅游小镇、主题公园、主题酒店、健康养生、休闲度假、民俗村寨、田园观光等项目和功能。
  育才--立才山地旅游度假区:突出山地风情、运动休闲主题的山地运动休闲旅游区。生态环境优先,深入挖掘山地、水库、河流等旅游资源,依托交通干道,发展主题性强、特色突出的旅游小镇、运动休闲、山地探险、丛林漂流、会议休闲、民俗村寨等项目或功能。
  (3)建设用地规模管控
  规范旅游用地成片开发,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益,防止土地圈占和闲置浪费。加强旅游建设项目管理,严格实行土地利用指标控制,核定真实用地需求,明确建设时序,分区分片开发。
  3.4三亚国营农场规划
  (1)规划指导思想及发展策略
  按照“体制融入社会、管理融入地方、经济融入市场”的要求,遵循城乡统筹的思路,打破农场与地方界限,城乡一体,因地制宜,将农场发展及规划建设整体融入三亚市统筹考虑。
  结合农场自身资源特色,在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推动农场产业转型,实现城镇与农场互动、协调发展。
  (2)农场发展建设类型
  规划三亚农场发展为3种类型:城市组团型、特色小城镇型、主题游乐区型。确定农场辖区内重点发展建设地区为“2处城市功能组团,4个风情旅游小镇,10大特色主题游乐区”。
  2处城市功能组团:南新农场的荔枝沟城市功能组团、迎宾路中段旅游服务组团。
  4个风情旅游小镇:南滨农场场部旅游服务小镇、立才农场场部山地运动休闲小镇、立才农场(南岛分部)山地养生度假小镇、南田农场场部温泉风情小镇。
  10大特色主题游乐区:南滨生态农庄主题游乐区、南滨山地运动主题游乐区、立才滨水会议度假休闲区、南岛山地民俗风情村寨区、南岛热带主题公园游乐区、南岛山地主题酒店游乐区、南新东方太阳城主题公园区、南新温泉谷主题游乐区、南新半岭主题城堡游乐区、南新凤凰山寨民俗风情游乐区。
  3.5总体城市设计指引
  总体城市设计框架:遵循“山海相连、指状生长”的空间结构模式,强化对山、海等重大公共资源以及山海之间各类廊道(生态廊道、河流廊道、景观道路廊道)的保护与管控,重点管控山地区域、滨海片区、山海通廊及标志性景观地区。改善和强化城乡建设用地与滨海、滨河、山地区域之间的可达性和通视条件,形成山、海、河、田园、各类绿化廊道等生态景观要素与城乡建设用地有机融合的总体格局。
  3.6城乡项目管控
  (1)项目管控原则
  基于城乡统筹思路和三亚发展战略定位,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加强对各类项目的管控与指引:
大力支持旅游及旅游相关项目的发展建设,鼓励符合三亚发展战略定位、主题特色鲜明的旅游项目的引入和建设。优先保障本地社会民生类项目,积极推进各类公共设施类、保障性住房类项目的发展和建设。
  加强对房地产项目的引导和管控,避免侵占重要公共性资源,适度发展满足避寒、疗养等需求的度假旅居型房地产。

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不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有效保护森林和生态环境、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并依法办理用地手续前提下,合理布局,规范发展高尔夫旅游项目。
谨慎发展工业项目,在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的前提下,适度、集约发展新型环保型工业和与旅游相关的加工业。
  (2)城乡项目管控
  以城乡统筹的思路指引和管控城乡项目,重要项目进入必须符合相关前提,项目规划建设也必须符合城市设计管控原则性要求。
  项目准入前提:
  ① 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包括符合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依法经过相关程序。

② 选址布局和规模必须符合“山海相连,指状生长”的空间结构模式,符合市域空间管制要求。
  ③ 必须保障山、海等城市重要公共性资源的公共性和开放性。
  ④ 符合三亚发展目标定位,有利于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和保障社会民生。
  城市设计管控要求:
  ① 功能性质:主题鲜明、定位明确,保障项目功能的公共性和开放性。原则上严禁占用公共性资源开发私有化、封闭性项目。
  ② 开发规模及强度:设定项目规模限制条件,指引项目发展时序,杜绝圈地屯地等投机行为,山边海边等景观环境敏感区域建设地块开发强度应严格控制。
  ③ 特色性:应充分体现三亚地域特色、文化特色、民俗特色等。
  ④ 形制、形态及形式:
  •形制:公共性资源地区规划建设的建筑及建筑群的布局、规制应保障开放性、公共性。
  •形态:建筑应与环境良好协调、尺度适宜,山边河边海边等敏感地带要严格管控建筑及建筑群形态,保障“山海相连”和“显山露水”。
  •形式:建筑色彩、造型、风格等应与周围环境相适宜,鼓励地方特色。
  ⑤ 开发搭配:应按照开发量、投资额或人口容量等,配建相应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并提供面向本地居民的就业培训、就业岗位。
  3.7综合交通规划
  积极推进以航空为核心的对外交通一体化发展,促进公交优先,强化专业化旅游交通系统建设,构建展现“可欣赏、可游览、宜生活”特色风貌的旅游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打造具有滨海旅游城市独特气质的生活方式。
  (1)对外交通系统规划
  构建以航空为龙头、高铁为骨干、公路为主体、海上航运为补充的开放性、多元化和一体化对外交通运输体系。
  规划期末对外运输满足8250万人次的对外客运总需求,并逐步实现对外运输结构优化:推进航空运输快速发展,满足近3000万人次/年的航空客运需求;努力促进铁路、水路等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方式发展,水路、铁路满足共1600~1800万人次/年的运输需求;充分发挥公路短途运输优势,规划年公路客运规模达到3600万人次。
  航空运输体系规划:机场定位为国际旅游岛门户机场、服务于琼南地区的区域性旅游航空枢纽。规划期内,设施扩容,发挥一条跑道最大容量;提升服务品质,特色化发展;将东线城际铁路按照海南岛西线高铁规划线位向西延伸至机场,并在机场北部设站,加强机场集疏运。研究现三亚机场迁址问题,在西部区域(或近海海域)考虑机场选址建设可能性。
  港口运输体系规划:推进完成三港分离规划建设工作,积极促进三亚区域性航运枢纽建设。
  重点打造凤凰岛客运港,建成国际一流的邮轮港,同时也作为邮轮母港预选址之一。在凤凰岛对岸建设旅游换乘枢纽,构建便捷的集疏运体系,加强凤凰岛邮轮港与高铁站、机场以及旅游景区的联系。在崖城保港建设中心渔港、游船游艇母港及邮轮港(“三港合一”工程),在南山继续完善南山货运码头,沿三亚滨海地带建设系列游艇港等,形成由陆出海的一系列港湾基地。在此基础上,强化海上旅游线路及交通组织。
  铁路运输体系规划:形成集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及普速铁路于一体的铁路客运通道体系。西线高速铁路:推进西环高速铁路规划建设工作,在崖城镇设站,带动海南西部地区开发建设。
  对外公路运输体系规划:衔接航空、铁路和港口,实现与周边县市及旅游景区的快速便捷联系,打造大三亚1小时旅游出行圈。构建双“ ”形对外快速联系通道。打造高品质、特色化的南北纵深旅游通道。联合保亭、乐东,促进区域东西向联系通道的构建。

(2)市域城乡统筹交通规划
  重点发展市域公共交通和旅游交通体系,支撑三亚1小时旅游出行圈建设。构建布局合理、便捷畅通的市域公路网系统和舒适高效、组织有序的城乡公交系统,保证市域乡镇进入中心城区平均时耗不超过1小时,满足城乡居民出行需求,支撑城乡统筹发展。
  市域公路网规划:形成衔接组团、沟通内外、满足不同群体功能需求的市域公路网络。调整海榆东线中心城区段、海榆西线凤凰镇段以及海榆西线崖城段的通道线位,协调市域快速联系通道与城(镇)区道路关系,增强区域过境功能。落实对外公路衔接及对外交通枢纽集疏运系统,构建山区旅游通道,增强市域东西向联系。结合市域旅游景区建设,利用既有县乡道路打通山区腹地东西向联系,建立市域组团联络通道,强调可达性与景观性。结合村庄优化重组,新增乡村道路,保证“村村通公路”。
  城乡公交系统规划:建立分区分级的城乡公交网络,满足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出行需求。
  3.8城乡市政基础设施及环境保护规划
  按照符合国际水准目标定位和满足城乡统筹发展需要出发,确定三亚市城乡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标准,设施数量与规模配置充分体现旅游城市特点,满足需求、适度超前、近远结合,构建大三亚区域市政设施规划建设方案。包括给水工程、排水工程、供电工程、通信工程、燃气工程、环境保护等。市政设施既是重要的城市支撑系统,同时还应是旅游城市特色展现的一部分。设施建设中鼓励有特色的生态环保、节能减排等技术的运用。
  4.滨海地区规划
  4.1规划原则和空间布局
  (1)规划原则
  生态优先,环境优化。严格管控山海相连的生态、景观廊道;恢复改善河道、泻湖等天然水系及湿地;将区域内林地、田园、水系等要素串联成为环境优良的整体生态景观网络。
区域带动,城乡统筹。明确中心和重点,强化大三亚湾地区及中心城市对周边乡镇及腹地纵深区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因地制宜,强化特色。突出不同地区资源环境特色,差异化发展,统筹安排各类功能,发展建设丰富多元而各具特色的旅游组团或片区。
  (2)空间结构
  一心两翼,带状组团。延续市域空间结构模式,规划滨海地区形成以大三亚湾为中心,东西带动两翼的带状组团式空间布局结构。

一心:南山至鹿回头之间的大三亚湾地区作为滨海地区中心及发展重点,打造为海南南部区域旅游服务中心。
  两翼:东翼为亚龙湾至海棠湾一带,以旅游度假为主题;西翼为崖州湾至乐东一带,应突出历史文化主题,以崖城镇为核心统筹周边地区。
  带状组团:滨海地区组团式布局的一系列城镇、旅游区和组团等。
  (3)海湾发展
  按照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对各湾区的开发强度进行合理、严格控制。在符合生态环境保护和空间管制前提下,结合不同海湾资源特色和区域功能,合理定位,突出特色,差异化发展。
  大三亚湾:大三亚湾东段大东海至三亚湾一带,属于城市型海湾,重点完善基础设施,滨海地区发展旅游及相关产业,为游客及居民提供高品质的旅游产品和生活环境;大三亚湾西段红塘湾至南山一带,应发展成为突出文化、体育休闲主题,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度假海湾。
  亚龙湾至海棠湾:亚龙湾至海棠湾一带应突出旅游度假主题。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应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提高配套服务水平;海棠湾“国家海岸”休闲度假区建设成为世界级的集滨海度假、休闲娱乐、疗养休闲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度假区。


  崖州湾:崖州湾应突出海洋、历史等文化主题,以崖城镇为湾区中心统筹周边区域的发展。东段应进一步推进创意新城、中心渔港和游船游艇港建设以及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发展文化主题旅游;西段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预留地,结合资源环境特色,适度发展休闲渔业、红色旅游等。
  4.2岸线及近海海域规划
  (1)规划原则
  生态优先,合理利用。保护自然生态岸线,优先安排风景旅游和城市生活性岸线,保障军事岸线。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统筹安排货运、客运、渔业等各类港口,结合旅游发展需求安排各类游艇港湾和码头。
  海陆结合,统筹考虑。统筹海域功能、岸线利用及陆域用地功能,兼顾城市生活及旅游活动组织,合理确定近海海域的使用功能。
  (2)岸线规划
  自然生态岸线:包括藤桥河口两侧、铁炉港以南除军港岸线外、锦母角、鹿回头半岛南端、崖洲湾保港--梅山沿线等,保护自然生态岸线,改善生态环境。
  风景旅游岸线:规划海棠湾、亚龙湾、小东海、大东海、三亚湾海坡段、红塘湾、三美湾等作为以休闲度假为主的风景旅游岸线,严格限制非旅游度假功能的建设,控制建设规模。规划鹿回头、天涯海角、南山-海山奇观、大小洞天等作为以旅游观光为主的风景旅游岸线,应严格保护沿线生态环境及景观风貌,防止开发建设和旅游活动对岸线造成污染、破坏及其他不良影响。
  城镇生活性岸线:规划白排岛周边、三亚河口及南边海、三亚港--海坡、天涯镇和创意新城滨海沿线等作为城市生活性岸线,必须保障其公共性与开放性,注重热带海滨景观特色营造,为旅游度假及城市居民服务。榆林湾内湾西侧为生活性岸线,但不得布置影响军港的城市功能。
  港口和军事岸线:规划在南山建设南山货运港;崖城保港建崖洲中心渔港、游船游艇母港,争取作为未来西沙旅游陆基港及邮轮母港备选址;三亚市区凤凰岛建国际邮轮客运港。海棠湾(铁炉港)南侧、亚龙湾东侧、榆林湾口等处保留现有军港岸线,严格管控周边建设,不得影响军事功能。
  (3)游船游艇港湾及码头规划
  规划在海棠湾铁炉港、三亚河口、凤凰岛、三亚湾活力中心(现部队直升机场位置)、肖旗港、红塘湾、崖城保港等处建游船游艇港湾;规划在沿海各主要旅游区,包括梅山、崖城、南山、天涯海角、西岛、鹿回头、大东海、亚龙湾、海棠湾、蜈支洲岛等,因地制宜设置各类游船码头。结合陆域用地管控,保障配套设施用地,保证游船游艇港湾及码头的公共性和开放性。
  (4)近海海域规划
  海洋和海岸自然生态保护区:主要为位于东岛西岛周边、鹿回头半岛周边、亚龙湾近海部分等海域的珊瑚礁自然保护区。区内禁止采挖、破坏珊瑚礁和捕鱼等活动;禁止围海造地和修建损害自然保护区的海上、海岸设施;禁止设置排污口。区内的一切建设活动必须符合自然保护区条例及相关法规要求。
  军事区:主要位于榆林湾、亚龙湾东北部至铁炉港东南部等海域。区内优先保障国家战略利益,不得从事影响军港和军事功能的活动。
  港口区、锚地区、航道区:主要有梅山港、崖州中心渔港/游船港、南山港、凤凰岛邮轮港、铁炉港等处的港口区,周边锚地,以及由港口区至开放海域的航道。该区域内应首先保障港口使用和交通要求,保障航道畅通,不得进行影响船只停泊、航行的其它活动。
  海底管线区:主要位于梅山港、南山港至开放海域,以及海坡肖旗港--西岛--东岛、海棠湾中部--蜈支洲岛等线路。在该区域内应优先保障海底管线安全,不得进行可能有损海底管线设施的活动。

风景、度假旅游区:主要位于海棠湾,亚龙湾局部,大三亚湾(包括大小东海、三亚湾、天涯海角、红塘湾、南山等处),崖州湾等海域。是三亚海上旅游活动集中开展的区域,重点发展海洋观光旅游、游艇旅游、海上运动旅游等,不得进行捕捞、养殖、采礁等与旅游无关的活动。该海域内的一切活动必须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区内任何规划建设必须经过相关各部门严格论证和批准,都应采取环保、节能技术,原则上应达到零排放标准。
  养殖、增殖区:主要位于崖州湾西南、南山以南、海棠湾北部部分海域等,在保证不影响优良环境的前提下,可结合海洋经济进行养殖增殖等活动,同时可结合旅游积极发展海洋产业观光、体验、参与等特色旅游活动。
  岛屿:岛屿开发要根据环境容量严格控制旅游设施建设规模,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风貌。在西岛、蜈支洲岛适量建设高端旅游度假接待设施。
  4.3滨海旅游交通规划
  (1)发展总目标
  强化滨海旅游交通系统网络建设,支撑以滨海旅游带为核心的“山海相连,指状生长”市域旅游空间发展,促进三亚滨海核心岸线的旅游开发,全面推进国际化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目标的实现。
  (2)滨海交通组织模式
  以枢纽为核心协调组织旅游交通、城乡交通与城镇内部交通。通过强化专业化旅游公共客运系统建设,打破单一公路运输模式下的滨海旅游交通格局。合理利用沿海岸方向有限的交通通道资源,实现“从城市到旅游”的层次化交通组织。强调体现休闲度假氛围的滨海旅游走廊与空间打造,并逐步推进山区乡村旅游与海上旅游交通网络的建设。
  (3)滨海现代有轨电车系统
  规划期内在大三亚湾核心地带,规划布设滨海有轨电车系统:
  主线布局:沿滨海道路通道布设,自西向东串联南山、三美湾、红塘湾、天涯海角、三亚湾新城、活力中心、阳光海岸、鹿回头及大东海。线路全长约40公里,道路布局方式采取靠海岸方向的单侧布局形式。
  在主线设置基础上,从凤凰镇起沿机场衔接道路通道布设连通机场的有轨电车支线通道,并结合机场服务需求特征灵活开行支线服务。
  在规划期内,结合对三亚邮轮港区和中心城区连接田独、亚龙湾及海棠湾的快速客运系统规划建设的考虑,对迎宾路(凤凰路-田独段)、海榆东线(大东海-海棠湾段)、亚龙湾入口道路等实施快速客运系统建设通道预留,即在保持15米走廊空间基础上,主要考虑对两侧现状及规划建设的影响,适当增加两侧建筑后退红线的控制。
  4.4大三亚湾
  (1)大三亚湾范围
  大三亚湾西起南山,东至鹿回头半岛,南面为南山至鹿回头半岛之间广大水域,北至山区前,水陆面积合计约500余平方公里。是市域及滨海地区的重点发展地区。
  (2)主题定位
  海南国际旅游岛的“美丽客厅”。是三亚未来的中心,象征性、标志性景观场所,海南南部区域旅游服务中心。
  (3)空间发展策略
  由陆向海,塑造港湾;城市西进,打造中心。
  加强海域价值的挖掘和合理利用,积极发展海洋旅游,打造大三亚湾“海上客厅”;强化海陆联系,沿海滨规划建设一系列港湾、码头作为陆海联系和转换的枢纽,成为海滨富有活力的标志性场所。
  城区滨海一线向西沿三亚湾拓展,在与老城区良好衔接基础上,重点发展城市活力中心(现军用机场位置);天涯海角向西结合资源环境特点,发展红塘湾、三美湾等旅游组团或片区。
  (4)重点旅游项目规划
  特色港链:沿滨海一线结合旅游功能布局,规划建设和优化完善一系列港湾、码头,包括军港、国际邮轮(母)港、中心渔港、以及各类游船游艇港、码头等。港湾、码头等应与城市功能密切衔接,形成由陆向海的转换枢纽、活力场所,成为城市的标志性旅游品牌。在环境敏感地区特别是河流入海口地区的港湾、码头的建设应避免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强调环境影响评估工作。
  海上珠链:在符合生态环境保护和相关法律法规前提下,可在近海海域规划建设展示三亚文化特质和精神的奇迹工程。可结合防浪固沙堤的建设,综合考虑生态、景观、旅游等因素,建设三亚湾的海上标志,规划建设应采取环保、节能技术,原则上应达到零排放标准。
  大天涯旅游区:依托“天涯海角”文化品牌,结合红塘湾旅游度假区,整合天涯海角景区、天涯镇、文门盆地等的自然、人文、民俗资源,规划具有文化内涵和综合功能的大天涯旅游区。结合海上珠链,规划以“海上天涯”为主题的标志性景观及活动场所;结合“五龙巷”更新,规划天涯镇成为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风情旅游小镇;结合文门盆地资源环境和黎族风情,规划具有民俗文化风情和田园风光特色,以观光度假、高端接待等功能为主的旅游度假区。
  5. 中心城区规划
  5.1用地布局规划
  (1)总体发展策略
  发展城市新区,塑造城市新中心;疏解优化老城,完善旅游及各类公共设施;保护优化生态环境,营造风景旅游城市优美的风貌意境。

(2)空间布局原则
  •明确方向。落实大三亚湾“城市西进,打造中心”的空间发展策略,打造城市中心和完善设施,保障重大旅游项目落实。
  •分层布局。滨海一线地优先用于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二线地重点完善城市功能及公共服务设施;纵深地带结合乡村田园可发展主题旅游项目,并预留未来重大项目发展用地。
  •突出特色。保护、恢复、梳理河道水系和生态湿地,作为空间布局中重要的结构性要素,加强海边、河边和山边等敏感地带城市设计管控,营造“山、河、城、海”交融的整体空间格局。
  (3)建设用地发展方向
  城市主要发展方向为西进、北拓。滨海一线以沿三亚湾向西发展为主,滨海二线以向北拓展为主。重点发展城市活力中心和月川--荔枝沟--抱坡岭片区。榆林湾、田独等地区建设用地集约有序地向外适当拓展。
  (4)总体空间结构
  规划形成“一心五片,特色组团”的总体空间结构。
  “一心”指三亚湾城市活力中心;“五片”指河西、河东、鹿回头及大东海、海坡、月川--荔枝沟--抱坡岭等五个片区;“特色组团”指榆林、红沙、迎宾路中段、田独等若干相对独立的组团。
  (5)各片区、组团发展策略
  三亚湾城市活力中心:旅游城市公共服务中心及商业商务中心。力争置换军事用地,整合周边区域,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和公共设施,发展成为包括旅游服务、文化娱乐、商业办公等综合功能的滨海城市中心区及标志性景观区域。
  河西片区:滨海地带是城市旅游服务基地和旅游度假的“不夜城”,腹地兼具商业、居住等功能。疏解旧城,优化环境,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和公共设施,积极推动“阳光海岸”地区更新和邮轮港建设。
  河东片区:以商业、居住功能为主的片区。推动旧城更新和环境整治,疏解部分行政办公功能,增加公共开敞空间及商业服务设施,加强水边山边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开发管控。
  鹿回头及大东海片区:鹿回头是环境优美的观光和旅游度假区,大东海是设施完善、活动丰富的城市型旅游度假区。重点加强山边、海边等敏感地区的发展管控与引导,强化山、海联系,优化景观环境,进一步完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
  海坡片区: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主题性旅游度假片区,滨海体育赛事承载地之一。建设用地向滨海二线适当拓展,凤凰镇区以向南为重点发展方向。恢复河道,改善生态景观环境,进一步完善各类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加强会议会展功能,推进肖旗港游艇基地建设。
  月川--荔枝沟--抱坡岭片区:城市综合性功能片区,以居住、商业服务、文体教育、行政办公等功能为主,同时为滨海一线旅游地区提供商业商务、文体娱乐等后台服务。
  榆林组团:以军港及后勤服务功能为主,优化环境,在保障不影响军事功能的前提下可结合军事主题开展主题旅游活动。
  红沙组团:以居住、商业服务功能为主,加强滨水空间利用和环境景观建设,可结合疍家民俗开展特色旅游活动。
  田独组团:包括居住、商业服务、环境友好型工业等功能,同时为亚龙湾旅游度假区提供配套服务。以向东北为重点发展方向,大力改善环境,营造特色,形成良好的门户形象。在东北方向结合便捷交通,集约安排食品加工、旅游产品加工等一类工业用地。
  迎宾路中段组团:以度假居住及旅游服务功能为主,严格管控生态廊道、保护自然环境,发展特色商业、休闲度假等功能。
  (6)外围旅游度假区协调
  外围重点旅游度假区应相对独立、组团状发展,避免连片蔓延,同时加强与中心城区的联系与衔接。落笔洞文化旅游度假区和半岭温泉旅游度假区要加强与月川--荔枝沟--抱坡岭片区的衔接;槟榔河乡村文化旅游区要加强与城市活力中心的衔接;凤凰温泉旅游区要加强与海坡片区(包括凤凰镇区)的衔接。
  5.2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规划原则
  体现旅游城市特色,统筹考虑本地常住居民与游客等外来人口需求。城市公共设施兼顾旅游需要,鼓励结合旅游将城市的商业、文娱、体育等重大公共设施建设成为具有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
  合理确定各类公共设施总量与分布,引导公共设施类用地向滨海滨河等优质地带集中,形成分工合理、特色突出、功能明晰的各级各类中心。
  优先安排公益性公共设施,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完善便民服务设施,特别要加强对本地居民及弱势群体的服务。
  (2)公共中心体系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按市、片区和居住区三级安排,形成完整的公共设施及旅游服务设施网络,提高城市中心的区域辐射能力。
  市级中心:三亚湾城市活力中心,是包括旅游服务、商业、文娱、办公等功能的综合性旅游服务中心;河西三亚湾“阳光海岸”地区,是具有特色的城市旅游服务中心,主要为游客提供各种商业文娱服务,同时也兼顾为本地居民提供商业服务;月川城市服务中心,是以服务于本地市民为主的包括商业、文娱等功能的城市综合性中心;抱坡岭城市行政中心,包括行政办公、文体等功能。
  片区中心:河东片区中心主要沿商品街、新风路一带;鹿回头及大东海片区中心主要沿大、小东海一带;海坡片区中心主要位于海坡村及凤凰镇区一带;外围组团的片区级中心主要为田独镇区中心一带。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按照“生活圈”的概念,结合不同目标人群需求特点,完善和保障居住区级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提供便捷的日常生活服务。
  (3)旅游业用地
  按照“一线旅游,二线居住”的原则,滨海一线用地优先用于酒店及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鼓励和促进滨海一线现状居住功能向旅游度假功能转换。规划旅游业用地主要集中在海坡、河西旧城、鹿回头和大东海等片区的滨海地段。
  5.3绿地系统规划
  (1)规划目标
  建立包括山体、田园、湿地、城市绿地等组成的城市绿色生态屏障。优化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充分发挥风景旅游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价值,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到2020年,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30平方米以上,加强街头绿地建设,营造风景旅游城市优越的绿化景观环境和公共活动场所。
  (2)绿地系统结构

强调“山海相连”、“显山露水”,强化“山、海、河、城”相互交融的绿化景观格局,绿地景观应体现热带风貌特色和风景旅游城市意境。规划形成点、线、面结合,山水环境与绿廊绿轴交融的“一湾两带、山林围绕、绿廊相连”的绿地系统结构。
  “一湾两带”指三亚湾滨海绿化,以及三亚西河、东河沿线的绿化带。
  “山林环绕”指城区周边鹿回头岭--南边岭--凤凰岭--抱坡岭—牛少坡—荔枝岭—高岭—马岭一线的山体林地绿化,是城区外围的绿色屏障。
  “绿廊相连”指城区中的一系列绿化轴线、道路景观绿化带、公共绿地等,共同形成联系山林、滨河滨海地区的“山海相连”的绿化廊道。
  中心城区内重点建设的绿地公园包括三亚湾滨海公园(椰梦长廊),海坡滨河公园,鹿回头公园,金鸡岭城市公园,月川湿地公园,凤凰岭公园及热带植物园,虎豹岭郊野公园,以及三亚河滨河的白鹭公园、红树林公园等一系列公园。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突出、方便实用的城市公共绿地系统。

5.4城市设计指引
  (1)总体要求
  强化“山、海、河、城”相互融合、协调的城市景观格局。城市建设要协调好与山、海、河、湿地等自然环境的关系,保障山、海、河等环境资源的公共性和开放性,改善城市与滨海、滨河、沿山地区之间的可达性和通视条件,保持城市及城市活动与自然的良好融合和互动。
  城市建筑形态应尺度适宜,高低有序,疏密有致,色彩淡雅,整体体现出山水园林城市和热带海滨风景旅游城市风貌特色。
  (2)山体及山前控制区
  保护山地自然环境资源,保障山体及山边地带的公共性和良好的可进入性。严格管控山地区域发展建设,坡度大于25%,或35米等高线以上用地不得建任何建筑物。已有建设应逐渐进行整改和生态恢复。
山前控制区建筑形式宜以小体量、坡屋顶为主,建筑造型要和山体背景相融合与协调。
  (3)滨海一线控制区
  严格遵守后退最高潮位线控制等相关空间管制要求。严格保护滨海岸线、沙滩及滨海绿化带,保障滨海地带的公共性和良好的可进入性,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富有活力的滨海公共开敞空间,营造具有热带滨海风貌特色、环境优越的滨海景观带。
  建筑布局要考虑整体空间景观效果,形成统一格调和优良的天际线。沿海滨建筑应避免采用大裙楼、大面宽作法,板式高楼必须垂直海面。可结合用地功能布局建设适量的景观控制点状高层建筑,在三亚湾中心的城市活力中心可集中建设高层建筑群体,造型要挺拔、简洁。

(4)滨海二线控制区
  滨海二线控制区应强调保护和梳理自然山体、河流水系、湿地等生态景观要素,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开敞空间;严格管控各类“显山露水”的视线通廊;城市建筑的形态风貌应体现热带特色。形成整体环境优良,尺度适宜,具有热带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风貌区。
  (5)“山--海”廊道管控
  强化和保护“山海相连”的廊道。结合地形地势以及用地布局,保护和利用滨河景观廊道、景观道路廊道、交通市政设施廊道等作为“山--海”的廊道,加强廊道沿线的景观风貌管控,保障其公共性,引入丰富城市活动,形成具有三亚旅游城市特色的景观廊道及活动廊道。
  (6)节点区域及门户区域
  节点区域:结合城市整体空间结构及功能中心,重点塑造城市活力中心、鹿回头及三亚河口、海坡肖旗港、三亚东西河交汇处、抱坡岭轴线等区域,营造具有旅游城市景观风貌特色的节点区域。
  门户区域:重点塑造三亚凤凰机场、高铁站及长途客运站、凤凰岛邮轮码头以及主要的高速公路出入口等城市门户区域的景观形象,突出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特色。
  (7)景观标志点及观景点
  景观标志点:沿滨海带结合垂直滨海的景观道路廊道规划建设系列景观标志点,作为景观道路的对景和三亚湾海面上的标志景观。三亚湾活力中心轴线、活力中心近海海面、凤凰岛端头等区域可通过标志性建筑或构筑物,重点塑造景观标志点。
  观景点:沿滨海带、滨河景观廊道等,结合用地功能和视线景观规划建设一系列公共开敞空间,作为城市重要的观景点和活动场所。保障观景点的开放性和良好的景观环境,城市重点地区重点项目规划设计应从相关观景点进行视觉景观分析,以保障不对景观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8)重要视线通廊
  保障主要山体制高点之间视线通廊的通畅。重点加强鹿回头(南边岭)与金鸡岭之间的景观视线通廊控制。保护鹿回头、金鸡岭、凤凰岭山头制高点形成的视线“小金三角”以及鹿回头岭(鹿回头半岛南端)、抱坡岭、马岭(天涯海角北面)山头制高点形成的视线“大金三角”不被损害。在各山头制高点之间形成的三角区域内,建筑高度不得高于三角形视平面的2/3。
  5.5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规划
  (1)规划目标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与旅游交通,塑造特色旅游交通品牌,大力发展三亚低碳环保的旅游交通体系,在满足游客与居民出行需求的基础上,展现“可欣赏、可游览、宜生活”的城市面貌,打造具有滨海旅游城市独特气质的生活方式。
  (2)规划策略
  公共交通系统发展策略:建设专业化旅游客运系统,建立以枢纽为核心的城市公交网络。以保证公共交通公益服务质量为首要目标,逐步推进公交经营体制改革。
  旅游交通发展策略:构建完整的非机动车运行系统网络,保障通行路权与运行环境,全面实现步行系统优化提质。
  机动车交通系统发展策略:推进道路网络设施建设模式调整,实现与交通走廊向协调的分层机动化交通组织,实施停车分区差别化供给,引导机动化交通合理发展。
  (3)道路网络布局
  中心城区道路系统规划布局遵循“高网络密度、窄道路宽度” 的基本原则。提升城市核心区道路网络密度,优化道路等级结构。对于外围过境交通通道可适度加宽道路宽度。
  (4)道路断面规划
  中心城区道路设计以提高旅游交通品质和提升旅游城市形象特色为主要目标,交通功能和景观功能并重。道路尺度不宜过宽,主次干路原则上不超过4车道,部分交通性主干路考虑6车道。主、次干路原则上保障机非隔离,充分利用中央隔离带、机非隔离带、人行道绿化带等空间,提升道路景观形象。
  (5)旅游客运系统
  旅游集散枢纽:一级枢纽3个,分别位于为机场(旅游集散中心)、三亚火车站、邮轮母港对外交通枢纽附近,为全市性的游客集散服务点,提供全市性的公交、P+R、租车、食宿、票务、问询等服务。二级枢纽5个,位于大东海、鹿回头、海坡、活力中心和田独,提供片区内部公交、P+R、租车、票务、问询等服务。
  旅游公交专线:分为沿线游览型和快速直达型两类。沿线游览型在滨海地区开行,从海坡经由活力中心至阳光海岸到达鹿回头、大东海。线路兼具交通和游览功能,以领略滨海风光为主,设站较密。快速直达型由各旅游交通枢纽出发,经由国道、高速等快速通道,驶往中心城区之外的各个景点景区,包括南山、崖城、亚龙湾、海棠湾等。除在中心城区内部和景区内部设少数几站外,中途不设站。
  水上公交:由海上、内河公共服务码头和水上公交线路组成。海上公交线路主要服务点对点的游客出行,兼顾游览功能。内河水上公交线路主要服务游客三亚河游览的需求。
  (6)城市公交系统
  城市公交网络分为骨干线路和一般线路两类。骨干线路分布在主要客流走廊上。一般线路依托骨干线路进行服务延伸,提高公交覆盖率,方便居民出行。
  城市公交线网主要通道:解放路南段-胜利路北段,榆亚大道大东海段、河东路,凤凰路、金鸡岭路、月川路、市委路、榆亚大道红沙段、海虹路机场段。公交专用道布设通道:凤凰路(下洋田-月川段)、月川路(凤凰路-解放路段)、三亚湾路。
  城市公交枢纽:一级公交枢纽5个,作为主要的公交客流集散中心和公交网络的核心节点。二级公交枢纽11个,作为相应组团居民出行的主要集散点。
  公交停保场站:在核心区外围和各组团边缘地区布设5个公交停保场,即凤凰东停保场、金鸡岭停保场、荔枝沟停保场、田独西停保场、红沙东停保场,总占地面积约32公顷。
  公交车辆发展:根据三亚中心城区规划人口规模,并考虑以旅游高峰季节对应的瞬时旅游需求,规划年中心城区公交车辆(包括城市公交和旅游公交专线)合理发展规模为1080辆标准车。
  (7)旅游交通
  以构建中心城区独立的旅游交通系统网络为核心目标,营造安全、舒适的旅游交通环境,强化三亚中心城区的旅游服务与商业氛围,展现滨海旅游城市丰富的自然和人文风貌。
  中心城区范围内道路空间资源分配向旅游交通倾斜。在旅游功能占主导,景观要求高的道路和区域优先考虑旅游交通组织。注重由干路、支路甚至街坊路和地块内部路构成的独立旅游交通体系。滨海滨河道路优先考虑旅游交通,并注意和公交及景观相结合。
  (略)

最新案例
更多>>